辭典 |  大眾字 |  産品 |  句庫 |  學習 |  社區 |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
用戶登入 | 用戶註冊

狂牛症 

語種:漢漢
標籤:醫學,生物
索引:解釋 相關資料
解釋
無詞性

牛腦海綿狀病變(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簡稱BSE),俗稱狂牛症(mad cow disease),是由傳染因子引起的牛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的傳染性疾病,是一種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該病的主要特徵是牛腦發生海綿狀病變,並伴隨大腦功能退化,臨床表現為神經錯亂、運動失調、痴呆和死亡。

這種疾病據信是由於朊毒體(prion)引起的,並且可以通過餵食含有疾病的動物骨粉傳播。人類中的朊毒體疾病之一,變種克雅二氏病(vCJD)被認為可以通過食用帶有狂牛症的牛腦或其結締組織傳播。另一種在麝鹿中發現的相關的疾病包括慢性萎縮病。1996年3月20日,英國首次官方證實了BSE病例。

相關資料
起源:

在研究室中,人們研究了牛腦組織上的小「洞」(來源:APHIS)
牛是吃草的動物,但西歐的一些國家如英國為了降低飼養成本,一些摻雜抗生素、激素、化肥、殺蟲劑的蛋白質添加劑加入飼料中,母牛食用後,從胎盤垂直感染給小牛。並且西歐還普遍將肉和骨頭的混合物(肉骨粉)加入飼料。

早先一直認為是對患牛的遺體處理出現問題,其混入健康牛飼料中,從而傳播開來。2005年有一份爭議性的報導,認為可能是混入牛的餌料中的人類遺體所引發的,他們指出1960年代英國曾經大量的進口骨頭和動物遺體來做肥料或者餵養家畜。差不多一半的骨頭或遺體都是從孟加拉進口的,研究人員指出,因為當地的宗教風俗的關係,當地農民在收集的時候可能混雜有人的遺體和骨頭。

潛伏期:

因為目前無法得知動物何時受到感染,所以在野外感染的牛海綿狀腦病之潛伏期並不明確。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大部分的牛在3.5歲到5歲之間出現臨床疾病,因此推測潛伏期大約是3.5至5年。

牛肉各部分的風險:

食用牛肉及相關產品受感染機率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

其中最安全的是不帶骨牛肉,最高風險的部分是腦組織(含三叉神經節)、脊髓、背脊神經節、迴腸末段、扁桃腺和眼球。

台大公衛學院吳焜裕教授的分析報告指出,各部分的推估風險依序為:

不帶骨牛肉<帶骨牛肉<牛內臟(扣除最高風險部分)<牛絞肉<最高風險部分

牛絞肉被認為是高風險的原因為,在美國,牛絞肉每次大概是用一萬磅的肉去絞碎,肉的量大、來源又不見得完全清楚。
詞條貢獻者: ShenKing  
 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1次好評
[ 返回大眾字首頁 ]
詞條訊息
當前版本:第0次更新
最近更新:2013-07-19
詞條創建者:ShenKing
大眾字關係雲
查看關係雲    完善關係雲
朊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