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典 |  大眾字 |  産品 |  句庫 |  學習 |  社區 |  電子書包教育專區
用戶登入 | 用戶註冊

二二八公園 

語種:漢漢
索引:解釋 相關資料
解釋
無詞性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臺北新公園,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公園,北起襄陽路、南至凱達格蘭大道、西為懷寧街、東為公園路,占地71,520平方米,鄰近總統府、外交部、臺大醫院、臺北賓館等主要機關或建築
相關資料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範圍內,過去在清治時期,除了1888年落成的臺北大天後宮(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址南側水池)之外,其餘地帶皆為一片荒蕪,未有太多開發。到了日治時期,日本當局開始著手計畫辟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起建於1899年,直到1908年初步落成的臺北新公園,成為臺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 (由於已移作他用的天後宮尚未拆除,所以當時的公園範圍,僅為現今公園範圍的南半段) 。之所以命名為“新公園”,則是因為該公園的新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的緣故。
1913年,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拆除臺北天後宮,並於臺北大天後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1915年完工,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此同時,公園的腹地也隨之向北拓展,整體格局就此確立。由於公園位置接近的臺灣總督府等行政機關與日本人聚居地,因此經常成為政策性活動的舉辦地點。1935年底舉辦的臺灣博覽會,新公園亦為主要會場之一。園內也曾建有祭祀日本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臺北天滿宮”。戰後,國民政府於1945年接收臺灣;兩年後,二二八事件爆發。2月28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沖入位於公園中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 (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臺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臺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成為將近五十年後公園改名的緣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代左右,新公園西側的懷寧街曾經有眾多臨時路邊攤販沿著公園邊緣彙集,販賣各式小吃與飲品,其中以“公園號酸梅湯”最為著名;與之齊名的則是位於懷寧街與衡陽路口“三葉莊旅店”(現已改建為商業大樓)的“三葉莊冰激淩”。公園號酸梅湯後來搬入三葉莊旅店對面的店面,並持續營業至今;而三葉莊冰激淩則已隨著旅店的停業與拆除而消失。
1996年2月28日,適逢豎立於新公園內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正式揭碑,以及基於歷史上的意涵,在當時臺北市長陳水扁主導下,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次年,並於公園內設立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詞條貢獻者: IES12H334  
 貢獻者按積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已有0次好評
[ 返回大眾字首頁 ]
詞條訊息
當前版本:第0次更新
最近更新:2013-07-31
詞條創建者:IES12H334
大眾字關係雲
查看關係雲    完善關係雲
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