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的差異(13)--語言中的禁忌 | | | | 類別: 文化交際 [第 53 篇]
六 語言中的禁忌
在許多語言裡都忌諱詛咒、罵人的話。英語和漢語都是這樣的,但還要說明一下︰第一,有些罵人的話過於粗鄙、難聽,所以受到社會更嚴格的限制。英語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這種話;而Damn, Damn it, Hell這樣的話在語氣上就稍微輕一些。請注意,在英語中,大部分詛咒、罵人的話與基督教的詞語和名稱有關。在漢語中這種固定的咒罵或罵人的話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媽的”,但聽的人不會引起很強烈的反感,因為有時它已轉化為無教養的人的口頭語。第二,詛咒、罵人的話受到年齡、性別、職業的限製。孩子罵人馬上會受到大人責備。婦女罵人會被人認為粗俗失禮。教師罵人被認為有失體統。第三,這種話也受環境和場合的限制。在當眾發言、課堂教學或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在一起時,人們就不大會說詛咒、罵人的話。在家裡、在勞動場合、在辦公室、在公共汽車上或市場上,說的人就比較多。
應當指出,人們對詛咒、罵人的話反應並不始終如一。有些這樣的話聽得多了,也就不那麼刺耳。現在人們常聽到年輕人用罵人活。不過,對非本族人還是少講祖活為妙。現在談一下英語和漢語在禁忌方面的不同處,先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位50來歲的美國婦女在中國任教。有一位年輕的中國同事請她到自己家裡來吃飯。一進門。女主人就把4歲的女兒介紹給客人。小姑娘用英語說︰“阿姨好﹗”她媽媽跟她說過,見了成年婦女要這樣問好。 “不對,不能叫阿姨”,媽媽連忙糾正說,“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沒有禮貌了。您比我年紀大多了。” 美國婦女臉紅了,笑笑說︰“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歡這樣”。
為什麼美國婦女在這種場合會感到尬尷呢?因為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年齡問題的態度不同。
對大多數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打聽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齡是不得體的。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對方表示不大意,這些情況也不宜過問,否則就是失禮。
因此,同講英語的外國人談話時,應避免提下列問題,儘管中國人不認為這樣做有什麼不妥。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紀?)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紀?) How much do you make?(你掙多少錢?)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你的連身裙花多少錢買的?)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車是多少錢買的?)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結婚了嗎?)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你怎麼還沒結婚呢?) 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Couldn’t you two get along?(唉,你離婚了。什麼原因呢?兩人合不來嗎?)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你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 Why did you vote for...?(你為什麼投……的票?) Do you go to Church?(你信教嗎?)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麼教?) 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嗎?)
如必須了解這類情況,可以在提問前說明理由。例如,在旅館裡、在醫院裡或者在填寫表格的時候,可以這樣說︰“為了登記,我要了解一些情況,您能告訴我您的──(年齡、是否已婚等)嗎?” “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況,您能告訴我──嗎?”
有時,我們想了解別人的情況,並非出於好奇,也不是為了登記注冊,而是想知道怎樣對待他,怎樣和他相處,這時應處理得比較得體,可以先談談自己的情況,然後再引對方談出他的情況,這樣做往往會得到預期的結果。如採用以下方式︰ “我結婚了,我們有一個孩子,是女兒。全家相處得很融洽,可我覺得跟妻子和女兒在一起的時間太少,有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對方可能會接下去說︰“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的孩子們常抱怨說……” 這樣就可以知道他已經結婚,有孩子。
如果想知道別人的政治觀點,可以用一種比較隨便的態度一般地談起來︰ “最近報上有不少關於美國總統選舉的報道,我覺得很有意思,可有時又有點搞不清楚,特別是我聽說美國人不大關心政治。我也許想錯了.美國人對這種事是怎麼看的?多數美國人都參加政黨嗎?” 對方多半會回答這樣的問題,或發表一些意見,在此過程中可能談到自己︰ “嗯,不一定。他們在登記的時候可能註明自己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但並不認為自己屬於那個黨。實際上,在選舉時,他們投誰的票都行。比如說,我一般認為自己是民主黨人,但在上屆選舉中,我投了共和黨人的票,因為……” 這樣就了解到所想知道的情況了。
講英語的人很重視privacy,所以不願別人過問個人的事。privacy這個詞含有“秘密”、“隱私”、“私下”、“隱退”、“獨處”、“不願別人干涉”、“不希望別人過問”等義。“個人的事”包括“個人事務”(private business)、“私事”private affairs)、“個人所關切的事”(private concerns)等。在英語中有句諺語︰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個人的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未經許可,不得入內。個人的事也是這樣,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願別人干預。一提上列問題就會被認為是在打聽別人的私事,即用另一種方式侵犯了別人的“城堡”。
許多中國人對西方人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概念非常陌生,漢語中也沒有與privacy相當的詞語。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國人各家住得很近。千百年來,中國農村居民往往幾十戶、幾百戶住在一個村莊,擠在一小塊地方生活。在中國北方大小城鎮的“四合院”或“大雜院”裡,人們住得近,接觸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這種情況和西方很不一樣。在西方國家,直到不久以前,典型的家庭還是獨門獨戶,住宅周圍有相當大的院子或花園”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中國人民之間長期以來有團結友愛精神,住得近,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機會多,就會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個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鄰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體的事。這種情況與西方重視privacy的條件完全不同。
還有二三個問題與此有關︰英語中有些表達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辭。如果人家說︰I’m going out.(我要出去。)那就不要再問他到哪兒去。如果他(她)說︰ I have an appointment.(我有個約會。)再問跟誰約會,是什麼約會,就不合適。同樣,如果一位婦女說她頭疼,別人也不必過於擔心,不要問︰到底怎麼不舒服,要不要吃點什麼藥之類。她真不舒服,多半會跟你說的。應該明白,當人們不願意做什麼事、不參加某種活動或拒絕別人的邀請時,往往用上列說法來推托,以免別人再問什麼話。 出處:http://www.huaxia.org.cn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