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 言 貼 士  

   語言與文化的差異(14)--性別和種族的禁忌
類別: 文化交際 [第 54 篇]

英語中的禁忌語近來有所發展,已包括那些鄙視社會上某些人的詞匯和用語。人們尤其注意那些被稱為性別歧視語言和種族歧視語言,對此比較敏感。現就這兩方面略加說明。

目前,性別歧視語言主要指輕視婦女的語言。在某些社會中,婦女用的語言和男人用的語言有區別。在另一些社會中。語言有高級、低級之分,婦女只能用低級語言。美國婦女首先研究英語中的性別歧視現象。她們發現︰語言可以影響人們對婦女的態度,而英語是以男子為中心的語言,偏袒男性,貶低女性。比如說,不論說話還是寫文章,提到性別不明的人時,一律用he而不用she。主持會議的人,即使是婦女,都叫chairman,以致出現Madamchairman這樣的稱呼。在一“世界的歷史是人類的歷史”這句話裡,“人類”一調用mankind,不用womankind。表示在兩性關系上行為不拉的婦女的貶義詞遠較表示亂搞男女關系的男子的貶義詞為多。同樣, prostitute(妓女)的同義詞也遠比 whoremonger(嫖客)的同義詞多。這些現象表明,在男女關系方面,人們對男子比較寬容。如果男孩子或男人有女相,就稱之為略帶貶義的sissy(女孩子氣的男孩子,女人氣的男人),如果女孩子或姑娘的行為舉止像男孩子或小伙子,就稱之為帶有褒義的 tomboy(男孩子,小伙子似的頑皮姑娘)。

漢語中也有歧視婦女現象。從前,人們認為婦女愚昧無知、地位低下,比如“婦人之見”、“男子漢不同婦人一般見識”之類的話就反映了人們瞧不起婦女的態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裡的”、“內人”等,表明妻子無非是在家裡幹點家務活兒的人而已。此外,妻子的命運和社會地位完全取決於丈夫。俗話說︰“夫唱婦隨”,就反映了這種依附關系。

漢字的寫法有明顯的歧視婦女現象。許多漢語貶義章都有“女”字偏旁(或部首),數目多得驚人.這裡只舉幾個例子,如︰“奸”,“婪”,“嫉”,“媚”等。連指女性的“陰”字也常用來構成貶義詞。如;“陰毒”,“陰森”,“陰謀”等。

近幾十年來,中國婦女的地位提高了,在漢語中對婦女的稱謂也有相應的變化。象“家裡的”;“內人”這樣的稱謂不大用了。已婚婦女仍用原來的姓,不用丈夫的姓,也不象在舊社會那樣,被人稱為“劉太太”、“張太太”。婦女和男人一樣稱“同志”,既表示男女平等,又含有志同道合等積極意義。使用公然嘲笑或輕視婦女的詞語或說法會招致不滿或受到批評。

種族主義認為,有些人種天生低劣,素質不如其他人種(見Light和Keller干1985年發表的著作)。種族歧視語言就是顯示對某些種族帶有偏見的詞語和說法。在英語中,不管有意無意,多數這類詞語顯示對黑人有種族偏見或無意中會使他們不快。上文提到,“白”表示“清白”、“純潔”、“乾淨”、“慈善”等──這些都是有積極含義的褒義詞。另一方面,“黑”則與“邪惡”、“罪孽”、“骯髒”等有關,如︰blackguard(惡棍),blacklist(黑名單), black mark(污點)等。全家引以為恥的“敗家子”叫black sheep,不叫white sheep。無惡意的謊言叫 white lie,不象 ordinary lie(一般的謊言)或black lie(用心險惡的謊言)那麼壞。難怪有些黑人抱怨說,連語義學也使“黑”字顯得又醜又賤。此外,用nigger, boy之類的詞來稱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顯的輕蔑意味。如今,除持種族歧視觀點的人故意用以侮辱黑人外,這些詞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過,在美國,不僅黑人有蔑稱,某些其他國家或種族的人也有蔑稱。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猶太人叫做kikes,把波蘭人叫做Polacks,把中國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iaps等。這些都是帶有誣蔑性的名稱,反映強烈的種族偏見。

人們有時會聽到帶有污辱性的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議論,或意在嘲笑某些種族愚味無知、行為古怪的所謂“種族笑話”。有些笑話也許聽起來滑稽可笑,但還是令人不快的。

漢語中也有種族歧視的痕跡。之前,輕視或貶低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的詞語不少,如“蠻人”一詞實際上把某些少數民族看作野蠻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稱職的醫生)這個帶嘲弄意味的說法顯然有貶低少數民族的意味。自本世紀中葉以來,憲法已明文規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這一政策。在漢語中,這類種族歧視的詞語和說法大部分已經消失,但並不徹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國人叫做“鬼子”或“洋鬼子”,把外國人叫做“大鼻子”可能並無明顯的貶義,但也不是尊敬之詞。

在漢語中,許多貶義詞有“黑”字。如︰“黑心”,“黑幫”,“黑話”等。這當然不表明中國人對黑人懷有偏見,對白人有所偏愛。在中國,“白”字也常構成貶義詞。如京劇中的好臣或小人畫“白臉”,“白臉”就轉義為“壞蛋”(villain)。在社會主義的術語中,“白區”指反動派統治的地區,“白色恐怖”指反動派製造的恐怖。然而,在中國的懂漢語的黑人對帶有“黑”字的貶義詞很敏感,據說他們對此有怨言。人們應當了解他們的感情,盡管說話的人並無冒犯之意,在使用這些詞語也應審慎從事。

雖說發生了上述變化,而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長足進展,但不論在漢語中還是在英語中,都仍有輕視婦女和歧視少數民族的痕跡。說話時一不小心,就會無意中得罪了對方,因而有必要及時了解語言在這一方面的變化;更要緊的是,應善於體會被歧視者的感情,切不可對此麻木不仁,掉以輕心。只要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的非正義性有所了解,就可能避免說出歧視婦女或其他種族的話,不論有意還是無意。

出處:http://www.huaxia.org.cn

<返回>